1.崆峒山的说明文作文
崆峒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如同仙境一般。
怎么不信吧,那就看我的介绍。 我先简介一下,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
是古丝绸之路要冲,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
崆峒山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功;林海浩荡,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
在山脚下往山头上望,云遮雾涌,神秘莫测,渐渐地雾越变越浓上面似乎是皑皑白雪。在半山腰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谷底,往山顶看真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山套山,雾涌雾。
由于那里树木茂盛,所以就像走进大森林般的感觉。站在山顶往下望只见浩瀚的林海。
这里最壮观的景色还是通天桥了。通天桥它长约五十米左右。
地势险峻,景观奇特。走在桥上我们就像是腾云驾雾的神仙。
这就是崆峒山,如同仙境一般。如果你有时间一定要到崆峒山走走看看。
2.平凉崆峒主要有哪些文化遗址?
平凉地区位于甘肃东部,是陕甘宁三省区交会的“金三角”。
古城平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境内已先后发现130余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平凉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线重镇,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冲,又因依六盘三关之险,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平凉名胜很多,主要有仰韶文化遗址白水寺山、苏家台、齐家安国式文化遗址东沟;汉至元代的别家沟古墓群;宋代的天圣铜钟、石经幢,还有安国泾阳和潘源县古城遗址、明代宝塔、赵时春墓等。在海内外享誉盛名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3.崆峒山的作文六百字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平凉的崆峒山游玩。
早晨,妈妈叫醒睡眼朦胧的我,说要出发了。我起来收拾好行李,9点钟就随爸爸妈妈踏上了去崆峒山的路程。
一路上,车窗外面绿树成荫,高速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农民在靠近马路边的田地里辛勤劳动着。
到了平凉市,已是晚上7点钟。我和爸爸妈妈便找了一家宾馆住了下来,打算明天开始爬山。
第二天,我们坐车来到了崆峒山的山脚下。抬头仰望崆峒山,只见山势拔地而起,巍峨峻峭,满山树木郁郁苍苍,望不到山顶。
开始爬山了,我们三个精神饱满,一路上,树木繁多,山路陡峭。但我们还是坚持不懈的爬上了半山腰。
这里是用水泥铺成的一大片平地。有武术表演和卖百货用品的小店。
店里有木剑、万花筒、鸡啄米等玩具。再往高处走,经过许多供神的大殿。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财神殿,里面有许多人在叩拜财神,可能是想自己财运亨通吧!到山顶了,看见那些银白色的墙砖,电视情节中你争我抢的场面重新浮现在我眼前。心想:我们现在处在儿童时代,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
下山时,走到了天桥,那清澈的溪水从狭隘的山涧直奔而下。激起一层层小花。
滴落在行人的脸上,清清爽爽。妈妈催着我快下山,崆峒山那壮丽秀美的身姿令我心旷神怡。
4.《魅力崆峒》1000作文
“一副丹青展开山水的画卷,一座崆峒隐居天地神仙,一道天梯带走人间恩怨,一座崆峒收藏江南田园。”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
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于世,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西登崆峒,《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均有记载,《封神演义》着意描写,并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来,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quot;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
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
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
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崆峒山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源之一。
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风格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 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
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意思。
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
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
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
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极由于轩辕黄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访名师而万古留名。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
5.关于平凉崆峒山博物馆观后感的文章3000字
天空万里无云,阵阵微风为人们赶走夏日的酷暑,我们一行六人驾车踏上了瑷珲之行. 没有太过奢华的装饰,没有纷繁复杂的陈列,没有寸步不离的讲解,我们就这样参观了瑷珲历史博物馆.瑷珲博物馆坐落在一个古朴又历史的小镇,没有众多的人口,没有广阔的土地,没有繁杂的喧嚣,就这样安静的驻足在这里诉说着属于瑷珲,属于黑龙江,属于中国的历史。
博物馆里陈列着由远古时候的兵器,瓷器,到近代的中俄的历史文物.从远古时候的象牙,人们装盛食物的器皿,还有上山打猎的衣物,武器到战争时期战士们穿的盔甲,用的刀剑,一件件物品无不在诉说着属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历史,从签订瑷珲条约的场景到都统衙门被抄的场面,一具具蜡像把场景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细致到人物脸上的表情,手臂的皱纹到脸上的无奈,多么像你亲身经历了一场浩劫一样,多么的让人惊心动魄!光绪年间的诏书,康熙年间的奏折,看着一个个豪华霸气印章,仿佛看见了当时中国的兴盛于蓬勃.一件件战士穿的盔甲,战袍似乎都在宣誓着胜利的喜悦,一个个陈旧的兵器锈迹斑斑的讲述着战场的恢宏与壮烈. 逼真的半景画是人们驻足最多的地方,几分钟的演出却每每换来满场的观众.黑龙江的屈辱历史,中国的屈辱历史在这,一幕幕的上演:被杀戮的中国人躺在血泊中,枪声炮声还有沙皇俄国的驱赶声成为了整个黑龙江上空最响亮的声音.俄国鬼子们用刀用枪杀掉了在场的所有中国人,把他们的辫子绑在一起然后成堆的扔进我们的江中,远远近近的江面上漂着的都是我们的同胞们,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松花江面染红了我们的黑龙江面更染红了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一段沉重屈辱的历史,一个不愿再被人们提及的沉痛的过去,却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真实而又那么深刻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人们争先恐后的合影留念的时候,我的心却不能平静,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一段多么悲屈了历史,一个个多么让人愤恨的场面。
久久的在脑海里回荡,内心的不平被堆积起来的仇恨愈演愈烈,却在心中化作一个个斟酌的字眼:落后——挨打。
转载请注明出处论文大全网 » 关于崆峒山的论文(崆峒山的说明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