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完素及其火热论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生平: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 北河间)人。
故亦称刘河间。刘完素曾拒绝金章宗完颜璟的三次招聘,不肯做官。
至今河间一带尚 有纪念他的遗迹。他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 家,在医学史上获得很高评价。
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学术主张:刘完素重视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但不拘于它的 教条模式。
他一方面主张:“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 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但另方面也强调“主性命者 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
并不认为人体发病完全受五运六气所支配。他反对机械搬用运气学说把某年主某气发某病的格式固定下来。
他认为,谁要是如是观,如是做,就只能得出“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验”的 荒唐结果。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是“火热论”。
他认为:伤寒临证各种证候的出 现多与火热有关,《素问》病机十九条中,也是与火热有关者居多,而六气 之中,又是火热居其二,同时风、湿、燥、寒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能化火生 热,火热又往往是产生风燥的原因,等等,所以强调六气都从火化,火热是 伤寒诸证的重要病因,这些就是他的“火热论”的内容和论据。 据此,刘完素在伤寒证的治疗中,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温病学有重要影响。
刘完素学说的主要局限是没有明确论述火热病的内在因素。
2.刘完素在医学上有什么贡献呢?
刘完素(1120—1200),金代著名医学家。
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河间人,定居保定东郊东高庄村,一生以悬壶济世为业。刘完素对做官不感兴趣,曾三次拒绝朝廷授官,而对祖国中医学情有独钟,人称“高尚先生”。
他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阐明“六气”过甚能化火的理论。遵循这一理论,他开的处方多用寒凉药物,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多有启发。
刘完素的学术主张拉开了金元时期医学争鸣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位有影响的医学家,后人在东高庄村为他修建了十座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百姓隆重祭祀,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不断。
刘完素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图解素问要旨论》、《素问原机气宜保命集》、《伤寒医鉴》等。
3.名医刘完素所著的《内经》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刘完素一生非常重视对《内经》理论进 行研究,兼通诸子以及易学,博览前贤历代医 学学说,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医学发展的突破点,创立了火热学说,是 “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亦称其为“寒凉派,。
刘完素著述较多,主要有《素问玄机 原病式》1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 (1186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又 名《宣明论方》,1172年)、《保童秘要》2 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内经运气 要旨论》、《三消论》1卷。刘完素毕生重视对《内经》的理论研 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 玄机”。
在以《内经》为指导的五运六气学说 研究基础上,刘完素对火热病证进行了深人的 阐发,指出了脏腑六气病机说、玄府气液理 论创立一家之说,为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创 造了良好的开端。
4.介绍张元素、刘完素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易水县)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尤其在药物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更为突出。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
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簿,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药物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
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 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泻胆火亦同。
其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而且,张氏在归经学说理论的启示下,进而又提出来引经报使之说,如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阴引经药等。
认为以上这些药物配伍于方剂之中,可以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以加强方剂的效用。张氏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
土实泻之,包括泻子、涌吐、泻下。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
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洁净府。 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
胃实泻之,包括泻湿热,消饮食。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
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
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张元素还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
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
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
本方系从《金匮要略》中枳术汤演变而来。《金匮要略》此方是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
张氏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
又用米饭为丸,与术协力,则更能增强其养胃气的作用。于此可见,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乃是以扶养后天之本为先,而辅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张氏所谓“养正积自除”的治疗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
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刘完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在学术上有创新精神,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
号河间居士,又号通元处士。生于公元1120年(金·天辅四年),卒于公元1200年(金·承安五年)左右,享年80岁。
刘完素的学医,尚有一段故事,据传他在早年时,曾遇见个很特殊的人叫陈先生(陈师夷?),陈先生以酒给刘完素饮,饮后即大醉,等醒后则洞达医术,就像有人教过他一样(《金史·列传·方技》)。这自然是有点神话色彩,和扁鹊学医一样。
但刘完素学医确是艰苦努力,至老不堕,这倒是事实。 刘完素,幼时聪慧好学,尤其好读医书,对一般医书常常是一般浏览,因为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论文大全网 » 关于刘完素火热论论文(刘完素及其火热论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