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汽车轮胎的论文
最早的轮胎是由木头制造的,这从我国古代的战车上和国外的绅士马车上都能看出。
轮胎的相册(20张)后来,当探险家哥伦布在1493-1496年第二次探索新大陆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海地岛时,发现了当地小孩所玩的橡胶硬块,这使他大吃一惊。 后来他把这个奇妙的东西带回了祖国,若干年以后,橡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车轮也逐渐由木制变成了硬橡胶制造。
但这时的橡胶轮胎却还是实心的,走起来还很不舒服,而且噪声也很大。直到184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技师R·w·汤姆生发明了充气轮胎,并以《马车和其他车辆的车轮改良》为题,获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
同年12月10日第一条充气轮胎诞生。第一个买充气轮胎的人叫罗列,是个贵族,四个轮胎的价钱合计为四十四磅二先令。
1847年《科学·美国》杂志介绍了汤姆生的充气轮胎,称其为划时代的改良。但是,当时的英国,过于注重传统的绅士化,为了保护马车,限制蒸汽车的发展,汽车的速度在市区被限定为时速2mile(约3。
2km),郊区为4mile(约6。4km)。
这样,汤姆生的发明便没有了市场,因此,慢慢地也就被人们遗忘了。也就是说,汤姆生的第一次轮胎革命,并未给人类带来太阳一样的光明,因为人类所应经受的黑暗似乎还没有到头。
但是太阳总是要出来的,因为人类以及万物都需要它,40多年以后的1888年,在爱尔兰当兽医的医格兰人J·B·邓禄普先生取得了充气轮胎的专利。 当时,J·B·邓禄普先生10岁的儿子强尼买了一辆三轮自行车,但是因为当时的轮胎还都是用硬橡胶做的实心轮胎,因此,在满是石头的路上行走时很不舒服,儿子的抱怨激发了邓禄普先生的灵感,因此,被遗忘了四十多年的充气轮胎再次问世。
随着时代的进步,邓禄普先生发明的充气轮胎很快在自行车上得到了应用,并迅速迈向了汽车领域,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充气轮胎 初期的充气轮胎,使用的是用涂有橡胶的帆布当胎体,因为帆布的纵线和横线互相交叉,行走时由于轮胎的变形,导致线的互相摩擦,这样,线就很容易被磨断,这时的轮胎只能跑200-300km。
1903年,J·F·帕玛先生发明了斜纹纺织品,这种斜纹纺织品的发明促成了交叉层轮胎的发展,使轮胎的寿命向前跨了一大步。 因为斜叉的胎体不会再因轮胎的行走而引起摩擦,帘线不容易被磨断,所以寿命大大加长。
1930年米其林制造了第一个无内胎轮胎;1946年又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子午线轮胎。因此,轮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这漫漫长夜里,不知有多少代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高超的智慧。
编辑本段轮胎的功用 轮胎是一种产品,它是一种高科技的复合型产品,它包含了由200多种不同材料和产品所组成的大约20多种部件;轮胎也是一种文化,它蕴含着人类的聪颖与智慧;轮胎更是一种安全,它关系着汽车时代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是你我都必须去谨慎对待的消费品。 但归根结底轮胎是为汽车服务的。
轮胎是汽车上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有:支持车辆的全部重量,承受汽车的负荷;传送牵引和制动的扭力,保证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减轻和吸收汽车在行驶时的震动和冲击力,防止汽车零部件受到剧烈震动和早期损坏,适应车辆的高速性能并降低行驶时的噪音,保证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和节能经济性。 编辑本段轮胎的组成 纵向花纹轮胎 轮胎通常由外胎、内胎、垫带3部分组成。
也有不需要内胎的,其胎体内层有气密性好的橡胶层,且需配专用的轮辋。世界各国轮胎的结构,都向无内胎、子午线结构、扁平(轮胎断面高与宽的比值小)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2.米其林轮胎有何工艺秘诀?
7月初,米其林在东莞第200家米其林驰加店开张志庆,这是米其林驰加店翻牌风波后,第一次关于驰加店的正面宣传。
6月23日凌晨2点,一位方脸的法国男子赶到东莞索菲特御景湾大酒店,谁也不知道,这位随和得像邻家大哥的人,正是眼下世界轮胎三大巨头之一的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祖杰,6个小时后,他微笑着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系着很中国化的大红色领带。 自2003年以来,熟悉米其林的人都会发现,祖杰几乎亲历亲为所有米其林的新闻发布现场,一律用不紧不慢、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熟练而坚定地回答。
他的板寸短发、碧蓝而温和的眼睛、成熟干练都成了他招牌式的符号。 就在三四个月前,米其林多年来细心培育的销售网络———驰加店翻牌为米其林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虽然后来部分翻牌店又回到米其林的怀抱,但在外界看来,米其林今后是否还能保持在中国的行业领头地位将是一个问题。
不过祖杰在面对记者时似乎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真正让祖杰玩转中国市场的,并不是那上千家零售店,而是他赖以起家的技术筹码。 温和的硬汉祖杰平日里通常穿着牛仔裤和衬衫,也许是由于工程技术专业出身,他很少给人商人的味道,更多的是平实和职业化。
祖杰出差习惯独来独往,很少让同事或客户接飞机,身上常备两个家伙:一款有些褪色的NOKIA8250手机、一部商务通。“他喜欢把事情井井有条地记录在商务通上,也常常跟我们短信联系,把事情一条条交待清楚。”
祖杰的助手说。 这颇和米其林的形象相吻和。
虽然紧紧和F1这样炫目的国际赛事联系在一起,但在对外公众形象上,米其林是典型的温和派,非常重视以企业公民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与很多跨国公司高管不同,在米其林,谈到祖杰,公司中层会笑着说:“他不会给人大老板的感觉,今早我还见到他了,不像很多公司,差一级,连见面都很难。
”这名中层是祖杰四年前亲自在校园招聘会上相中的。他回忆,初见祖杰,觉得棱角分明,很难打交道,但是一交往,就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很善良、很温和的人。
走进米其林位于上海浦东浦项大厦9楼的中国总部,就凭座位和办公室很难分得清哪个是祖杰的位置———所有员工,包括管理层的位置都是用相同的蓝色挡板隔开,十个会议室分散在各个角落。 祖杰坐在靠边的一个位置,挡板隔开几个平方米的空间,左侧是5平方米左右的透明会议室,后边是秘书的位置和一面大窗户,祖杰的桌子上则堆满了文件。
祖杰说,从起家到有今天的成就,他同样经历了一条技术之路。1985年和1987年,祖杰相继获得法国理工学校工程师资格和法国巴黎矿业学校工程师资格。
1987年,祖杰进入米其林公司,一干就干到现在,从最初各个分厂的准备车间主任一直做到今天中国市场的领导者。祖杰当年进入米其林法国的POITIERS工厂,一套工作的“行头”,穿了8年。
正是这段工厂经历,让祖杰精通每条工序、每道工艺。 1995年,他被挑中,转行做新品研发,在技术路程上的这次提升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两年的研发生涯中,祖杰加入了一个重要的团队研发PAX系统轮胎。1998年,该产品正式推向欧美市场。
1997年,也就是祖杰进入米其林10年的时候,他被派往新加坡,担任亚太区轿车部副总裁。 他和其他高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抢在对手前敲定上海的生产基地。
1999年,祖杰作为米其林的代表之一,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频繁接触。2001年,双方合资成功,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祖杰也走马上任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两家分公司的董事长。
祖杰这18年来,把米其林的事业和个人的事业很好地融合到了一块,对米其林技术风格的理解也到了心领神会的境地。因此你处处可以感觉到,祖杰谈到米其林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肯定。
不管他多温和,只要讲到米其林,他都会坚决地告诉你:米其林是最好的。 凭技术打开中国市场在米其林公司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1899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一个法国人扛着一辆自行车,来到了当地的一个机械制造厂:克莱蒙费朗公司。他的新车胎爆了,需要修理。
这两条轮胎是邓禄普公司制造的刚上市的充气型橡皮轮胎。 3个多小时后,车修好了。
不过,还要等一个晚上才能让胶水彻底干透。 第二天,制造厂的经理爱德华好奇地骑了起来。
可惜骑了一个小时,车胎又裂了。爱德华发现,如果有可拆卸的自行车轮胎就好了。
几年后,爱德华和工程师拉罗希推出了可拆装轮胎。车手泰洪尝鲜,并赢得了为期3天的环法自行车赛大满贯。
随后爱德华的兄弟安德列·米其林放弃了钢结构的生意,两人一个搞营销,一个抓研发和生产,将公司的产品推向全球。从此,克莱蒙费朗公司就改名为米其林公司。
从法国中部小镇起家,发展到全球三大轮胎巨头之一,祖杰说,米其林靠的就是技术打拼天下。 中国的轮胎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有同样是跨国公司的固特异、普利斯通,另外还有一家日本轮胎公司与两家韩国轮胎公司;再加上中国本土的轮胎公司,有300家之多。
祖杰认识到,“从一开始,我们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策略,我们要把自己的技术带到中国,在中。
3.轻型载重斜交轮胎配方改进后的工艺性能如何?
改进配方后,胶料工艺性能不断改善,原配方存在的焦烧、粘辊、挤出速度慢,胎面半成品尺寸收缩大、成品外观缺陷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1) 改进配方降低了胶料生热,改善了胶料流动性,减轻了挤出过程中的焦烧现象;进一步改善了胶料流动性,特别是将防焦剂CIP改为苯野后,挤出过程中无焦烧现象;应用分散剂FS-200不用任何防焦剂挤出过程中也无焦烧现象。(2) 胶粉的应用,减轻了胶料粘辊现象,解决了密炼机排胶不完全的问题。
(3) 使用分散剂FS-200,胶料混炼时间从3.5min缩短至3.0min,每车胶降低能耗约3.OkWh,胶料塑性值平均升高0.05。(4) 应用胶粉和分散剂FS-200,提高了胎面挤出速度。
(5) 应用分散剂FS-200,半成品各部位收缩均匀,解决了半成品胎侧收缩大于冠部而造成的接头困难的问题。
4.车轮热处理工艺与控制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目 录
1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和方法………………………………………1
1.1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及步骤………………………………2
1.2 数控加工程序编的方法…………………………………………3
2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4
2.1 工序的划分…………………………………………………………5
2.2 工步的划分…………………………………………………………6
3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7
3.1 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7
4 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8
4.1 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8
4.2 细长轴加工工艺特点………………………………………………9
5 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实例…………………………………………10
5.1 零件图样分析………………………………………………………10
5.2 确定毛坯……………………………………………………………11
5.3 确定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11
5.4 确定定位基准………………………………………………………11
5.5 划分阶段………………………………………………………… 12
5.6 热处理工序安排……………………………………………………12
5.7 刀具选择……………………………………………………………12
5.8 加工尺寸和切削量…………………………………………………13
5.9 拟定工艺过程……………… ……………………………………13
6 零件粗精加工程序…………………………………………………14
7 结束语………………………………………………………………19
8 参考文献……………………………………………………………20
9 附录…………………………………………………………………21
看我名字联系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5.现代汽车ABS技术的论文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
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
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调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时由于车轮速度与汽车速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会导致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滑移,当车轮以纯滚动方式与路面接触时,其滑移率为零;当车轮抱死时其滑移率为100%。当滑移率在8%~35%之间时,能传递最大的制动力。
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系统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
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
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这一动作,每秒钟能出现10次以上。
二、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于制动防抱理论的制动系统首先是应用于火车和飞机上。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置专利,促进了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上开始使用ABS始于19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这种ABS装置控制部分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在特定车辆和工况下防抱死才有效,因此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复杂使ABS装置的可靠性差、控制精度低、价格偏高。
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
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美国凯尔西海斯公(KELSEYHAYES)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
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