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俗与雅”的800字作文
雅与俗
雅,在于姿态;俗,在于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穿住行用,这本就是生而为人便不可或缺之物。可若是有人整日挂心这些,只怕文人墨客们便会一挑眉,转过目光,轻唾一声“俗人”了。 雅与俗,本来便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密不可分。不妨先从时间上看,初而为人,赤条条一副躯壳,坦荡荡一颗红心。对此时的人来说,生存无疑就是一切,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论精神追求?按之前的看法,此可谓大俗。然则,现今的人们又开始渴求这种状态了,“心如赤子”成了最高的雅赞——可见,俗至极处,竟至于雅。所谓大俗大雅者,此即其一。 说到这儿,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对雅的普遍渴求源于何处?如果说生活、生存之俗出于人的本质的动物性的话,那雅,正是人对人性的求索。雅是必须建立在俗之上的。纵是陶渊明般大雅,也免不了“种豆南山下”。然而雅之可贵在于:无论生活如何,都尽可以藉此求得超脱,凌驾于生活之上,俯视“俗世”。而这种需求,今日尤为重要。 何以观之?而今,60后、70后仍是社会的主流,而80后的年轻一代也已走进社会多年,就连90后也一溜小跑,正跨入社会的门槛。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求学时的理想、构想乃至空想,与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他们的头脑,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已不再如父辈一般混沌。于是,俗的压力下,苦求无果,便转向对雅的追求,试图在一个私人的精神空间里求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是这一过程的外现。这是社会转型、人性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对人性的成长、成熟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诚然,随之而来的,总是少不了种种负面影响:或有求索未成者,或有误入歧途者,不一而足。但至少,这一过程是积极的;至少,社会在进步;至少,中国人,终于作为“人”而觉醒了。鲁迅先生也可释怀于九泉之下了。 时钟不止步地滴答着,当年的赤子,也慢慢长大。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成长过程——先是“俗”的成长,而“雅”则默默地为某个瞬间的质变做着准备;而后,若是一切安好,雅终有一天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人,才真正成长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生理上的成长不过短短几十载就会走向衰老,心理上的成长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岁月赐予人们的大雅,以补偿带走的光阴。因而,雅,是一辈子的事,而俗的壮大,到了某个阶段后,就趋于停止了。 前文说过,雅是一种姿态,是对生活的俯视和超脱。就好比手再用力也推不动自身,凡流俗者,必为生活所羁,而改变生活的力量,蕴于超脱的雅境。社会也是如此,改变社会的人,绝不会是挣扎求生的俗人,而必定是能从高处看社会的雅者。 联想到社会本身,不也是如此吗?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蜕变,都是经历了漫长的量变,才有了飞跃。早期,或许在于“俗”的积累,日渐成熟后,这种“俗”,便成了“雅”的附庸了。 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雅是一种心态,一种哲学。它本就无对错之分,但历史的车辙不容歪曲,也不会歪曲,如同生物进化一般,社会成长也有自己的规律,而时间,最终会给一切雅与俗最恰当的评价。
2.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去“收阳岗”观林听泉。
“收阳岗”,通俗点讲,就是“西边的土堆”,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方。“谛听”,也就是去“听听”,至于“清泉石上流”,中“道道水沟划过砖石”是也。
这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土坡上芳草连绵,或者说杂草丛生,因无工业等等污染,倒也留了些自然野味。
有一小片林,每逢春来夏至,倒也能郁郁郁葱葱。我喜欢倚坐在树下,静静地想入非非。
树叶常帮我筛选了最清澈的阳光,洒在红娘荫里斑斑点点,如繁星闪烁的天幕贴在了小土堆的表面,而我似乎就坠入了这梦幻般的意境。想象能将这眼面前小小的林子放大到无限。
一点点小小的景致常让我想起文人雅客们辞章里的诗情画意。风扫过,有时会念起:“杨柳岸晓风残月”,蝉躁动,会想起“蝉躁森愈静,鸟鸣山更幽“,秋雨抚摸过,常记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时坐晚了,林子很静,倒是”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了。
经诗人们这么一点缀,这小小之林,配上这小小之丘,倒也是高雅之物了。但条条水沟确实难以称之为高雅,这现实也太真实了,让人眼瞅着就是难以将它诗化。
就那么几道浅浅的水沟,估计也是雨水冲出来的。沟里零碎地散布着些砖块和石砾,都是前时黄河泛滥留下来的。
如此,也目不忍视了,只好用耳来听。为了感受其效果,我特地在在一个雨天,打着伞,来倾听草丛中隐约传来的天籁。
雨落在软绵绵的纤草中倒也无声,耳朵就能专注于那“泉”声了。诗风磊雅中,难寻描绘它的字眼,那就只好从寻常生活中探寻“声”的影子。
“河”床起伏,“山泉”涓涓淙淙,如孩子银铃般的笑语,断断续续,似有似无,欲近又远。仿佛偎依在大人膝下的女孩,大人每欲伸手将之揽前,女孩就调皮地逃开。
等那大人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又调皮地跑回来,甩下一串笑声。那笑声,那笑颜,流过心田,仿佛一股春风送暖……林自成高格,水流入凡间;林以雅,水从俗;雅中情趣,俗中情味,雅俗共赏,趣味无穷……呵呵,好一个“收阳岗”。
3.以雅与俗为话题的作文
雅与俗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饮酒作赋,畅谈千古事,是文人墨客的一份雅致;百姓于茶余饭后促膝闲聊家长里短,乃是市井之俗。然而,雅与俗并非对立,雅俗共生,方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文化图景。
俗,何尝不是雅的一种表现形式?“岭上晴云披絮帽,初日树头挂铜钲”,展现了诗人美好恬淡的生活。“絮帽”与“铜钲”看似俗气,带着乡土气,难登大雅之堂,实则是诗人的淡雅生活的真切表现,是返璞归真后的一种真实的,美好的心境。诗文字面上的俗气遮不住那追求田园的雅致的心情。当我们以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这份田间之乐时,便会发现那俗的背后,是一份别致的雅致。而这种雅,在俗的烘托中更显得富有诗意,富有生命的气息与张力。
雅,又是去除了俗的杂质后沉淀下的精髓与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雅士俗的凝聚于提炼,拥有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却的光芒,闪耀着精雕的文化珍宝。《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皆出于市井俗人之口,本来俗气的故事在作家的艺术加工下熠熠生辉,使故事本身显得雅致与脱俗;《四世同堂》,《茶馆》取材于世俗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觉铺展开来,就是这份源自“俗”的创作,因其真实的情感与情景,得以深入人心,成为文人墨客品读的佳篇,成为百姓阅读的一份雅致。俗,在艺术上的加工与提炼中得以洗尽铅华,升华为雅,镂刻人心,传承至今。
然而,唯有以真挚的情感为铺垫,以一份对美好的追求为基础,俗中才能有雅闪光,雅才能由俗汇聚而成,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那些虚无缥缈的俗,没有精神与文明的积淀,终将随风散尽,淡忘于时空的苍穹,无法升华为雅致为人铭记;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雅,没有俗的积淀与积累,只会留于表层,难以深入人心,也会因时间与时代的变迁而坍塌,留下的只是虚无的形骸,终为人淡忘。
雅与俗相互支持,方能成就前方的灿烂。
4.以《雅与俗》为题的作文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爱听。不是因为它们雅或是还不够雅。
据说,素食是雅的,而“肉食者鄙”。但是,我还鄙鄙地常常吃肉,除了吃肉要票的那些年。所以,我深为吃肉不要票而欢欣鼓舞歌功颂德,不论这有多么卑鄙。
我爱听梆子戏、相声、芭芭拉·斯特拉桑德与凤飞飞的流行歌曲,不害怕也不避讳它们的俗,因为我爱听,能够从中得到某种愉悦。
写文章,我要稿费,因为我有这个俗俗的需要,也就不怕其俗。我又不会专门盯在稿费上,不是为了雅,而是为了文章的最佳效果和我与编辑出版部门的友谊。还有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尊和自信。
只有最俗的人才没有自信。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说自己俗。只有自恋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什么是俗?世俗、通俗、庸俗、卑俗都是俗,却大不一样。
迎合旁人是可悲的。适当照顾别人却是难免的,有时候是高尚的。坚持原则而不苟同是可敬的。为了不媚俗而不媚俗却是一无可取的空洞。
考虑雅与俗或是考虑是否媚了俗,都是活得找不到感觉的标志。就像一个人,只有消化不良的时候,才会没完没了地看自己的舌苔。
媚俗不好,媚外媚洋媚上媚下媚学者媚批评家媚潮流媚青媚中媚老,都同样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你正在装起来,你正在亮相,你成了架子花。生怕媚俗恐怕也是一种媚,就是媚那个批评媚俗的进口流行色。
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掩盖本色,然后才有了进行价值评价的前提。
(如果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谢谢……!!!)
5.作文方法:雅俗结合怎样写
关于“雅”与“俗”的定论与分界,恐怕难以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文学作品的参差不齐,难以妄下评判。
于此,笔者愚见,与其喋喋不休,非要在“雅”“俗”间划定楚河汉界,倒不如求同存异,雅俗共赏。 所谓雅俗共赏,显然易见,一则是“雅”,即雅人雅物,二则是“俗”,即世人众物。
具体而言,“雅人”,顾名思义,应是文采斐然,学问高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学士。既然如此,在文化素质、认识水平、个人意趣的影响下,追求高端,深奥的文化,无可厚非。
此外,于文学研究,精华总结而言,“雅人”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倘若没有哲理性的高度概括,怕此时的文化消费市场将混乱不堪,一片零碎,缺乏必要的精魂。 同时,作为文化主要消费者,世人,即芸芸大众,也同样不可忽视。
思想的碰撞来自市民文化的繁荣,从而推动时代的变革,教育的与时俱进,可以说发展大众文化是思想界自下而上的革命。
6.有没有人知道雅与俗的作文素材
雅与俗
我是个俗人,不懂雅。
前世的我一定是白居易身边的老太太,嘬着没牙的嘴乐呵呵地听小白给我读他写的诗歌;也可以是苏东坡的那根破竹杖,下端都磨烂了,也不妨害小苏没事的时候颤颤悠悠倚着我去听江声。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看《西游记》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我只会记得一个那么精瘦精瘦的小毛猴跳将出来一声大呵:“呔!先把那崩拐伸过来,于你孙爷爷打二十棍不规则说!”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不会光想着什么木石前盟三生石畔或是封建阶级的没落,我只知道那个林妹妹,好像是把太平洋喝到肚子里,到死泪也没流完。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不懂《高山流水》的意韵,不懂《子虚赋》的磅礴,不懂《广陵散》的悲壮,不懂《归去来兮辞》的安然。我排斥富丽堂皇的交响乐,我排斥雍容华美的歌剧,我排斥轻盈优美的芭蕾……可就算排斥,就算不懂,那又有什么关系?
多少年来,雅一直被人们所追奉,它就是品位、涵养与地位的象征,可是真正的雅士太少了,它就像一团迷雾,像披着面纱的女神,多少人想看一看它的真身都没办法。高雅文化固然迷人,可它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无法被大众接受。而俗却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大众的兴致和意愿。
我喜欢俗,相比于帕瓦罗蒂觉悟的〈〈我的太阳〉〉,我更宁愿听常香玉抑扬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更喜欢听刘兰芳的一段《岳飞传》……
所以如果有人到街市上去唱《下里巴人》,您去看看吧,跟唱的人中唱得最响一定会是我。
7.雅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和意义
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的流行歌曲开始蓬勃发展,广受欢迎,成了我国音乐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乐章,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十多年来,流行歌曲穿街走巷、日益壮大,成了“流行”最有资格的代表。 然而,当代歌曲文化市场中,在广泛流行的同时,却充斥着很多低俗的歌曲,使得流行歌曲文化市场显得燥热和杂乱,使人更为忧虑的是,这种低级、庸俗的流行歌曲的无止境流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情感造成严重的冲击,影响极坏,后果不容乐观。
所幸的是,一些有艺术感有责任感的文人或音乐人兢兢业业、力挽狂澜,创造一批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笔者以下将努力探究当代的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这种客观存在的形式、特点及其意义。 一、雅与俗的问题 雅俗文学的出现是源于阶级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不同自然产生阶级的差别,从而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的或雅或俗的不同文学形态。 中国文学史上“雅”与“俗”的问题,向来是很复杂且具有争论性的,它具有时空性、阶级性等性质。
论及文学雅俗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雅俗文学的涵义。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宋若云在《逡巡雅俗之间*中文摘要》讲道:高雅文学是“以诗文为主要文类,以受过较高深教育的文人为接受对象”,大众俗文学是“民间讲唱文学,以文盲或农村粗识文字者为主要接受对象”。
胡适在《国语文学史讲义》中指出文言与白话的雅俗区分、民间与庙堂的雅俗之分,将乐府民歌称作“平民文学”,又指出平民与贵族的雅俗区分。1946年,杨荫深指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白话的文学”。
1948年,吴晓铃指出:俗文学“是通俗的文学,是语体的文学,是民间的文学,是大众的文学”]。这时的俗文学含义已经是包含大众性、民间性、通俗性和语体性等多样性的统一体了。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说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文化有雅俗之别,雅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诗词中,雅俗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一般都表现为尊雅鄙俗。“雅被奉为统摄创作的最高典范和普遍原则”(宋若云语)。
中国古代长期有以雅为正的传统,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提倡、推嵩官方文化,自然而然地排斥或压抑了民间文化。魏晋时期甚至把尊雅鄙俗作为品评人物品藻的重要尺度。
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近乎是一部文人史,俗文学在文学史中难立有一席之地,从来都难以登文学史的大雅之堂。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有很好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词作者加入流行歌曲创作行列,尤其是将古典诗词融入歌曲中,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观,给俗歌词文学漾起几圈波澜。
在流行歌词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雅俗之别。一般意义上,流行歌曲是大众的、娱乐性的、用以抒发民众情感的一种形式,按理属于俗文学类的。
尤其随着近些年网络歌曲的疯狂滋长,歌词文化越见平俗、乏味,有一些歌词非常的低俗甚至庸俗,以致使人感慨:俗可忍,孰不可忍。然而,正是古典诗词的加入,使平俗的流行歌曲的活力增强,构成了流行歌曲既有俗的一面也不乏雅的一面的特殊景观。
其实,文化中的雅俗具有时空性,在不同的历史链条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
“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
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