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
[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原著读后感--红玉 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读到466页,今天,红玉死了,在我的世界死了,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生活中从来有这样的人,她永远不是主角,却会带给你最大的震撼。木兰是太阳,莫愁是满月,曼妮是缺月,红玉是天边清冷的星。
这是我的感觉,我喜欢星星。或许因为幸福总会阻碍人性灵的那一面。
性灵,是我心目中最适合红玉的词,也只有红玉才性灵得那么完整。 我不喜欢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居然把红玉糟踏成那样了…如果要演红玉,我求你,就请慎重。
都说红玉像黛玉,更多的人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只是红楼梦的翻版,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一堆的人物性格、甚至名字,一一做比。我很想问问那些人是不是旷世奇人,将你们的性格用语言描述出来之后绝对无法与任何文史作品中的人物对照。
如果不是,是否你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抄袭?!人固有千百种性子,但总归是历史的重演。也或许从来就是那一个灵魂,活着、死去、又活了…如此,纵使京华烟云中颇多人物有红楼梦中人的影子,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林老先生一生挚爱红楼梦,隔些时日就要翻出来重读一遍。
红楼梦,他是内化了的,当然他内化了的还绝不仅仅是红楼梦。如此的他写出的京华烟云,会是模仿么? 此些无关红玉。
林先生写红玉之死,写得泪流满面。今日,红玉在我的世界死了,我同样悲痛难抑,读后感《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红玉的性子的确似黛玉。极端敏感,才华横溢。
娇柔,自负。 她是那么性灵,性灵得无法属于这个世界。
青梅竹马。 阿非从来是顺着她的。
红玉爱阿非,爱他的宠爱,也渐渐将生命融于这份宠爱。 爱,无论是什么爱,如果爱得彻底,于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红玉何尝不明白,绝学无忧,但读诗爱诗,是她的天性使然。
红玉何尝不明白,难得糊涂,但随性任性,是她的灵魂所指。 她活得如此清醒,如此脆弱。
但是阿非呢,那个easygoingboy。他爱红玉,爱她的才华,爱她的美丽,爱她的任性,爱她的娇弱,爱她的眼泪,爱他们从两小无猜一路走来的感情。
他可以一辈子顺着他、宠着她。他懂红玉,但红玉的世界,他永远无法真的进入。
宝芬来了,一个绝美的满族女孩。阿非喜欢她,喜欢她的美丽。
红玉娇弱的身心,如坍塌了一般。她的爱情世界,只有阿非和她,她从没想过,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人。
可叹她太聪明!她悟透了阿非,悟透了爱情,悟透了她自己,悟透了命运。 \"人的性子是无法改变的。
\"她早明白,现在更加明白。 她的生性敏感,过分聪明,在常人眼中是莫大的灾害,她知道。
她的人生属于人间那个叫悲剧的词,她想到了。但她没有一味地自怜,所以在她目送阿非里开后(她知道那是最后一面),竟面无表情,然后笑到泪流满面。
她坐在梳妆台前,细细地画着妆。她说等下要陪大家吃饭,支走了丫头。
她细细地画,细细地画,如痴如醉地望着镜中完美无缺、灵气逼人的自己。她想,她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已经看破了这个世界。 她想到阿非,眉宇间多了一丝人间气息。
她想没有她的敏感、多病拖累他,有宝芬的美丽、温从陪伴他,阿非会更幸福。红玉欲哭无泪,阿非,你要幸福。
她在心里撕心裂肺地说。 由此,我爱红玉胜过黛玉。
她自幼怕水,却投水自绝。 她戎装赴死,却落得满身污泥。
凡事,阴阳相抵,一切皆空。红玉早就悟透了。
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
2.《京华烟云》书评怎么写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3.在小说《京华烟云》中,阿非是不是喜欢红玉
电视剧的剧本改动是比较多的,很多与原著并不相同。
在原著中迪非对红玉绝对是有爱情的,看他们相处的描写我们会很容易的想到《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那种感觉,看下面这些片段就知道迪非对红玉是绝对有爱情的。而且是有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的。
1、阿非对红玉一向特别体谅,因为她是自己漂亮的表妹,是青梅竹马的伴侣,纵然有过错,爱发脾气,还是爱她,佩服她的才华,怜惜她的体弱多病。(这个是从小便有的感情,是怜爱。)
2、阿非见这么漂亮的表妹躺在床上,脸那么雪白,轮廓那么清秀,脸上由爱和兴奋而灿若朝霞。他这是生平第一次觉得热情的火焰不可抑制,和以前对表妹的那份儿童的爱不大相同。红玉看出来他向她那么痴情地望着。虽然有她母亲在一旁,他竟不知避讳。(看到这里的时候便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迪非对红玉的感情有了变化,他喜欢这个表妹,这是很明显的爱意流露。)
但是红玉以黛玉自比但是迪非却不是宝玉,迪非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很明确的讲过他欣赏的女子是像他的二姐木兰一样的女子,而看到宝芬的时候就会感觉她和木兰的感觉很像,而书中也说“宝芬不知道为什么她一见木兰,就敢像对地位平等的人一样说话”,“木兰那么喜爱和宝芬在一起”两个某种程度上相通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我认为“一个是他心爱的,一个是他仰慕的”这句话中说的心爱的应该是表妹红玉,仰慕的是宝芬。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楼主可以自己从书中自己领会。
电视剧有很多地方都有很多很大的改动,像在原著中荪亚本来是比较胖的,是一直都是喜欢木兰的,为人也是比较的老实的,像在40章中就直接是以老实人来代称荪亚。而在电视剧中的荪亚就截然不同,完全就是纨绔子弟的样子,喜欢莫愁什么的在原著中都是没有的,还有莫愁的形象也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另外楼主看到原著后面的时候就知道电视剧改了更加大的,原著中荪亚虽然也是想要拈花惹草招惹曹丽华,但是却是被木兰和姚思安发现并通过一个有趣的方式使得荪亚及时的回到了正途。
电视剧在开拍之前就先行改过剧本了,表现的是和原著神髓一样外面却有较大差异的东西。这个都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可以分开看,不要相互混淆就好。
这是我的看法,望接纳。
4.请问一下,有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毕业论文资料吗
11月20日,电视剧《京华烟云》在央视上演大结局。
人们对电视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至少让《京华烟云》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对《京华烟云》来说,这说不清是幸运,还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里对于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招人骂的文化现象之一。因为这类电视剧无一例外地和原著严重脱节。
从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华烟云》,很多戏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没有保留原著的意思。当代导演总是在犯两个毛病:在艺术上没有主见,坚信英雄必须配以美人,爱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节一定要跌宕,这样才能让人喜欢。
《京华烟云》的主创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同时,他们在艺术上又自作聪明,坚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语堂还伟大。这也符合“改编”的意思:大刀阔斧地改,然后再编出点儿新鲜东西。
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很多,主要的问题还是所谓的“味道没了”。从时间上,30多年的情节被压缩到了十几年,据说可以增强矛盾冲突,提高戏剧性。
不过让人怀疑,真实的用意恐怕还是怕赵薇演不了中年妇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爱看,因为妙龄少女和风韵少妇总比40来岁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华烟云》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于它史诗性的波澜壮阔,3个大家族,历经1900年义和团运动,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溃、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洋军阀征战与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样波澜起伏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小说中,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现代文学史中的《清明上河图》。
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语堂原来追求“儒道结合”的人生态度,后来他的女儿林如斯也曾撰文说,《京华烟云》的最大优点在其哲学意义。林语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开宗明义地将木兰称为“道家的女儿”,他希望用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境界写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可以说,《京华烟云》的重点不在于爱情纠葛,而在于文化意境,这样一个态度,却并不是电视剧导演感兴趣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这时候重新回顾一下林语堂版的《京华烟云》,恐怕别有一番味道。
很多中国作家是靠英文好而闻名的,林语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时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数都是中国文化的迷恋者,过分一点的有辜鸿铭用一个茶壶两个茶碗的比喻来支持一夫多妻制,温和一点的林语堂也在艺术上对《红楼梦》推崇备至。
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译为《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些评论者对这种写法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翻版不算什么本事。不过应该想到,林语堂参考的可是《红楼梦》。
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个红楼梦,恐怕没有几个能写得好的,也没有几个能比林语堂翻得好的。从这个角度讲,林语堂的艺术水平不应该受到质疑。
《京华烟云》写成于1939年,英文版70万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后卖出了5万册,销量很大,还被《时代》周刊誉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林语堂的挚友赛珍珠也对《京华烟云》评价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奖。她说道:“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但林语堂最终没有获奖,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和赛珍珠决裂了。
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的翻译风波林语堂自己希望《京华烟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海外的影响。
在译者的人选上,林语堂曾经看好郁达夫,他认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可惜的是,郁达夫在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翻译之后,就在苏门答腊遇害了。
直到1941年,第一个完整的翻译版《瞬息京华》才正式出现,可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为此告诫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到了1977年,台湾推出了张振玉的译本,名字也改为《京华烟云》。
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从而也使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但在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这一次又改名为了《瞬息京华》。
但此时《京华烟云》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这部大作,普通读者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京华烟云》。这种用英文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来的翻译和读者的接受都带来一些麻烦。
总有人推测,假如当初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可能艺术性会更加完美。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不免要有缺失。
但也可以推测,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么再翻译成英文也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海外反响了。翻译的流失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林语堂将遗憾留给了中国的读者。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已经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从中文版再改。
5.京华烟云中的能体现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
>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规模之宏大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全书分为《道家女儿》、《庭园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作者的写作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有特定年代的社会动荡,有人们复杂的爱恨情仇,也有人所不能改变的沉痛命运。 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指出:“《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小说。”
这一评价十分中肯,书中几乎没有十分明确的线索,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然而《京华烟云》并非一部散乱的小说,故事的每一部分很自然的连接在一起,用浑然天成四字来描述本书再好不过。
本书着墨最多的人物有三个,可以看作小说的主角,分别是木兰和莫愁姐妹以及孔立夫。木兰姐妹是书中众多女人中最出色的两个,虽然生长于同样的环境中,两个人却养成了不同的个性。
木兰是浪漫的,活泼而充满生气,喜欢游历山川名胜,追求诗情画意的生活;莫愁是现实的,沉稳而聪明贤惠,在生活中安分而现实。当然,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点,她们一样的聪明一样的漂亮,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讨别人的欢喜。
木兰的名字来源于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她的身上也带着不让巾帼须眉的男人气,既会唱京戏也会吹口哨,而且还会收集古董并鉴赏,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字也像男孩子写出的字,刚劲有力。
然而这些都是木兰表面上的性格,在她的灵魂深处一直向往那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她与立夫的交往上看出来,也体现在她婚后的生活追求上。
在木兰与立夫初次在香山相遇的时候,立夫曾说一路上最美的是那些残基废址。木兰心有所悟,并且一直希望可以与立夫一同看圆明园遗址。
断壁残垣的美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明白,立夫显然懂得,木兰也是。木兰婚后不久经常同荪亚外出吃小馆或者游公园以及名胜古迹,还想象荪亚成为一个船夫,她自己则是一个船娘,过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荪亚戏称木兰为妙想夫人,实际上他并没有理解木兰所追求的诗情画意。诗意的生活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也只有具备真性情的人才会懂得这种生活情趣,值得欣喜的是木兰真的过上了那种生活。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但是心中爱的却是立夫。立夫穿着随意,却透着一种特别的气质,与众不同而气宇不凡。
他天性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这一点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表现突出。愤世嫉俗是一种优秀品质,然而却容易为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
莫愁以她现实而安分的性格经常劝阻立夫写那种文章,她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夫后来的被捕证实了莫愁一直以来的担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了无牵挂固然可以,然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毕竟有亲人。
这三个人的关系给人很微妙的感觉,如果木兰因为爱情而嫁给立夫,会是怎样一种结局?我们可以从三个人的性格上分析,木兰身上的浪漫气质一定会让立夫的生活过的更加诗意,然而他愤世嫉俗的精神也会不受约束,固然他们也会幸福,但这种幸福却不一定能够持久。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紧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温馨和平静,他们也是幸福的。
木兰虽然没有嫁给立夫,但她并无怨言,从父亲姚思安那里继承来的道家思想让她相信那是命运,她懂得顺其自然。但爱情并未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而改变,在木兰的心里立夫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甚至比荪亚更重要。
木兰和荪亚南方游历的时候,立夫恰巧从日本归来,同返北京的途中一起登上泰山。面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下的无字碑,立夫从中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兴建长城的显赫荣耀以及历史的无情演变。
木兰从立夫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些,他们是相通的。他们下山的时候走在前面,等待其他人的时候木兰的心中感觉是奇妙的,同立夫在一起让她无比的兴奋。
她问了立夫一句很奇怪的话:“人生很怪,是不是?”面对这样的话立夫可以回答么?立夫应该明白木兰对她的感情,他们和莫愁三个人相互之间都有浓厚的情意,于是这一纯真的爱情无形中被压抑,只是偶尔表露出来,最明显的一次是木兰深入虎穴英勇救出被捕的立夫。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木兰是完全冲动的,事后甚至有些后悔,毕竟这件事本应由莫愁来做。
真情流露的时候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木兰没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能够救出自己爱的人这就已经足够了。 木兰和荪亚、莫愁和立夫两家虽然有这样一层关系,但两家人却一直和睦相处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
木兰在对待家庭问题,在如何担任家庭主妇和相夫教子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南迁之后,荪亚因为木兰的改变而同学艺术的曹丽华纠缠在一起。
木兰并没有向一般人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同父亲姚思安一起将这一家庭危机消除于无形,并同曹丽华成为好友,这不能说不是木兰的聪明处。战争让木兰失去了女儿阿满,儿子阿通则参加抗日大军,他们也走上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论文大全网 » 京华烟云关于红玉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