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刑讯逼供的论文写哪方面的
写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中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进行折磨和摧残,以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使其在肉体或精神上感到痛苦而被迫做出的某种供述,以致会造成被审讯对象重伤、死亡和冤假错案的发生。这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种行为也是为我国法律所禁止的。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专门规定了刑讯逼供的罪名,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了严禁以刑讯逼供的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有些甚至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那么,刑讯逼供如此难以禁绝的根源何在?它到底有哪些危害?为避免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刑讯逼供的危害
刑讯逼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对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公众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刑讯逼供极易造成冤假错案。刑讯逼供造成的后果往往使一些人被屈打成招,从而形成冤案,放纵了真正的犯罪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损伤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如佘祥林“杀妻”案,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人。11年前,他涉嫌杀死妻子被判处死刑,后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改判有期徒刑15年。11年后,“亡妻”张在玉突然现身,使冤案得以揭开真相。2005年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再审佘祥林故意杀人案,当庭判决无罪,立即释放,并告知他可在判决生效后依法申请国家赔偿。又如:杜培武“杀妻”案,杜培武,案发前系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1998年,其妻与他人幽会时双双被杀,杜培武被列为首号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所幸真凶落网,2000年7月,杜培武洗清冤情,重获自由。刑讯逼供者受到法律制裁。
“我遭到了残酷的毒打、体罚和刑讯逼供……”佘祥林的申诉材料长达数十页。他说,自己曾经被连续审讯长达10天11夜。
几乎所有的冤假错案背后,都有刑讯逼供的影子。这一点,古今中外有无数实例可以证明。正如培根所说:“冤枉一个好人,比放纵十个坏人的危害更大”。
(二)讯逼供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罪行法定和罪行相适应是我国修改后的刑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作了规定,明确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然而,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拷打,其基本人格尊严、意志自由和隐私权都被侵犯和剥夺,不但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当事人的家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三)刑讯逼供的后果严重降低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刑讯逼供可能冤枉无辜,从而增加案件的诉讼成本,并使以前的诉讼程序全部无效,同时导致刑事诉讼效率和效益的降低;严重挫伤了被追诉者对程序公正性的信任,引起抵触情绪,必然导致上诉和申诉的大量增长,降低诉讼的效率;会使侦查人员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殆于收集其他证据,当被刑讯者被证明是无辜的而不得不收集其他证据时,调查取证的有利时机可能已完全丧失;导致出现疑案和效益降低,使本来愿意如实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坚决不供述或做虚假供述,就会使刑事诉讼出现负效率和负效益。
2.谁帮我写论刑讯逼供的论文 有奖励
再谈刑讯逼供 作者:张楠 【摘要】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本文从刑讯的产生根源,它的弊端,以及其真正含义谈了作者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希望大家从理论方面能够对刑讯有一个新的了解。 【关键词】刑讯逼供 证据 刑事诉讼 刑罚 无罪推定 罪刑相适应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1 该行为严重的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为此,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近年来学者们也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但大多都是从制度和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着个问题。
下面笔者从学理的角度来提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 刑讯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在野蛮的古老法制中,烈火和沸水的考验以及其他琢磨不定的械斗的“神明裁判”就是刑讯的雏形。
古老野蛮法的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将人致于烈火中交给神来裁判。而几千年后的今天的刑讯已经有了自己新的意义,其产生的根源也发生了变化。
那么当代刑讯到底根源是什么?笔者想以刑讯本身为基点的推理方法向大家揭开其真正的面纱。 前面提到了刑讯的概念,既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
口供在刑事诉讼中被称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属于证据的一种。而且是直接的,原始的证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案件已经发生不能重现,所以其他证据的获得具有很大的困难,激发人的惰性而使用刑讯来获得证明力强的口供。司法机关要口供就是要证据,这里我们推出了第二层的概念——证据。
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唯一手段。
刑事案件是已经发生而且不可能重现的客观事实,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案情,证实犯罪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全面地收集与案情有关的证据,宾运用证据,经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查明案件的情况,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离开了证据,要想查明案情,证实犯罪,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所以公安机关要费劲力气来获得证据。
不仅如此,证据还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刑事诉讼的全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运用证据的过程。在立案,逮捕,定罪的各个过程中,没有了证据就无法进行下去。
这里我们有从证据引出了第三层的概念——刑事诉讼。 我国的刑事诉讼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查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2从定义中我们就能看出,实际上刑事诉讼的是将犯罪与刑事责任想连接的纽带,只有通过通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才能是国家实现刑罚权,能使一个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刑罚处罚,使无罪的公民的权利得到保护。这里提到了犯罪与刑罚便是我们要的第四层概念,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一般情况下,犯罪是与刑罚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而刑罚是保护法益的手段,刑罚是对付犯罪的工具。
其统一表现在:刑罚与犯罪都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也就没有了犯罪。○3但是刑罚的真正目的不是惩治罪犯,而是保护法益,预防犯罪,所以刑罚的强度和犯罪的下场应该更注重对他人的效果,既预防他人犯罪。
而刑罚对于他人的影响是正是法律想得到的效果——看到了别人因为犯罪的行为受到了身体的痛苦,而这种贝卡利亚所称的易感触的力量○4更能在人们心中流下印象,促使人们在自己行为之前回考虑到自己行为要承受的身体痛苦,从而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但是犯罪与刑罚之间有存在这刑事诉讼的一个过程,如果推迟刑罚会得到使犯罪与刑罚两个概念分离开来的结果。推迟刑罚尽管也能给人惩罚犯罪的印象,但是,他造成的印象不象是刑罚,倒象是表演。
因此,刑罚的及时性是比较有益的:犯罪与刑罚之间相隔的时间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此,人们可以很自然的将犯罪当作起因,将刑罚当作必然的结果。所以为了实现刑法的终极目的,刑罚的及时性是必要的。
这便是我们看到的第五层概念。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条推理线索:刑讯——证据——刑事诉讼——犯罪与刑罚——刑罚的及时性。
从而得出了刑讯产生的根源是刑罚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推理来看,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刑讯产生的根源,而且,我们也能够通过这条线路找到它理论上的弊端及错误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我们从刑讯这个概念出发,对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由于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举证工作是有他们来完成,所以证据的取得具有职务性,加之案件本身并不和办案人员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难免出现一些玩忽职守的现象,出现只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结论上,而忽略了案件的客观。
3.有谁能提供给我关于刑讯逼供的案例
“刑讯逼供”嫌案再引关注:在押犯突然死亡 2005年11月16日10:32 新华网 因涉嫌为他人销售赃车,湖南邵东县一名货车司机李曙初被捕并移送江西萍乡警方,然而,7天后他死了。
· 最能让女人动心的男人 · 经典比萨造就亿万富翁 · 专治 失眠 抑郁症 · 500万 美女帅哥任你搜 · 当超女不再---平胸 · 女性创业的独门好生意 由于认为办案的萍乡市公安局湘东分局在审讯过程中进行了刑讯逼供以致李曙初死亡,死者家属四处上访。 办案方坚称李曙初系自杀所致,警方没有责任,为尽人道,支付死者家属“援助资金”2万元。
此事引起了是非纷争。围绕近年时有出现的类似情形,人们提出:“未决犯”的生命该如何保障? 嫌犯猝死看守所 李曙初生于1979年10月10日,今年7月21日,湖南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受江西萍乡湘东分局委托将其抓获,当天湘东分局刑侦大队派人赶到邵东,并进行了初审。
李曙初的父亲李义勇说,7月22日下午李曙初被带到萍乡,直到23日仍未收监。他认为,儿子可能就是在这一期间遭到了刑讯逼供。
7月29日下午3时,李义勇在萍乡市第二看守所会见室见到被人抬出来的李曙初,此时他已无法说话。李义勇提出由自己掏钱送儿子到医院抢救,但看守所以未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所里有治疗条件为由拒绝。
李义勇说,他随即到湘东分局刑侦大队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大队领导要求其必须在一份《关于申请对李曙初取保候审的报告》中写明“李曙初2005年7月21号被邵东俩市镇(注:为红土岭派出所所在地)刑侦大队李振中等人抓住,当天下午审问时被打成重伤,21日夜晚和22日上午在邵东公安局看守所又打得遍体是伤、全身都是血。 ” 7月30日早晨,李义勇被告知儿子已在看守所内死亡。
当晚,萍乡市人民检察院对尸体进行了解剖。李义勇回忆说,解剖时,他看到儿子全身有20多处皮肤青紫,10个脚趾头有明显出血红点。
解剖前,李义勇还拍了一些照片。“儿子死得太惨了。”
两地警方谈责任 萍乡市人民检察院在对尸体解剖检验后认为,死者头皮未见创口、擦伤等损伤痕迹,但左额、颞、顶部帽状腱膜下出血、左颞肌出血、颅骨冠状缝左侧分离,为头部受到接触面较大的钝性物体作用所致,遂作出“李曙初系外伤性硬脑膜外出血致颅内高压、呼吸衰竭而死亡”的尸检报告结论。 萍乡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颜润奇说,经过检察机关调查,没有发现公安机关办案和看守所看押期间干警对李曙初有刑讯逼供和殴打的情况,也没有发现其他在押人员殴打李曙初的情况,尸体皮肤青紫是由于血液沉淀后形成的正常的尸斑现象。
萍乡市公安局湘东分局分管刑侦的林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李曙初被抓获后,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办案干警没有任何刑讯逼供行为,李曙初是在看守所关押期间用头撞墙自杀而死的。 萍乡市公安局副局长刘国萍说,看守所内经常发生在押人员割腕、撞墙、上吊等自杀事件,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自残逃避关押处理。
对于李曙初撞墙自杀颅裂一事,看守所干警、狱医确实有所麻痹。 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请邵东启航律师事务所律师进行调查。
在律师调查笔录中,与李曙初在看守所内同监关押的许勇有一段证言:“李曙初进来时脸色苍白、手脚发抖、上厕所时会朝天倒在地上……”“他用手抱着头,说头痛,也不吃饭,我用湿毛巾捂在他头上,他说好过一点了,但后来他又会用头撞墙……”“他总是心里很痛苦,就撞墙,也不知为什么……”李义勇认为,儿子在被关进看守所前头部已被外力重伤,入监后因颅内慢性出血,疼痛难忍,无法进食,撞墙只是他试图减轻疼痛的一种方式,并非自杀行为。 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负责此案的刑警中队中队长李振中说,7月22日凌晨,他们将李曙初送到邵东县看守所,狱医肖盛全对李曙初进行了健康检查,没有发现异样。
记者从县看守所提供的《看守所健康检查笔录》中看到,“检查情况及结论”一栏写道:“头面部及全身外表未见明显外伤,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四肢活动自如。 健康。”
“李曙初走出看守所时,没有任何外伤,神志十分清楚。”22日上午值班的看守所干警刘仕林也说。
“未决犯”的生命如何保障 邵东县公安局副局长申振民说,邵东警方没有看到萍乡警方殴打李曙初,但萍乡警方存在刑讯逼供的嫌疑,起码是他们玩忽职守导致在押监犯死亡。 他还认为“萍乡警方立即调离了看守所长,里面有文章”。
他说:“此事一定得有个说法。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到萍乡警方手中没几天就死了,没有个说法不行。”
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刑警中队中队长李振中说,近年“未决犯”在押期间离奇死亡不时见诸报端,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果办案民警不提高自身素质,这类事件还会继续发生。
谁应对这起事件负责?湖南秦希燕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认为,要追究责任人,首先必须分清责任主体。这方面,检察机关的认定至关重要。
他说,如果在押人员因病没有及时治疗,或看守不力自残致死等,警方应承担渎职罪,相关人员要受纪律处分甚至负刑事责任;如果是刑讯逼供造成在押人员死亡,性质更加恶劣,警方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
4.关于“无罪推定”的论文
我给你个话题,可以开始下手写作:(写好了给我加分啊)/a/20090427/000597.htm这个话题是:《温州将65名犯罪嫌疑人广场示众惹争议(图)》这个里面就有涉及无罪推定的话题,说犯罪嫌疑人在还为定罪的情况下,在广场示众是否存在和无罪推定原则有冲突的地方。
可供你参考,如有什么问题,带薪帮你写论文。一下是关于《屋顶推论原则的相关法律法规》论无罪推定原则对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影响及其原因 “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其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和运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经历不同于别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对待西方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收,而是批判地吸收了它的一些基本精神。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
新的刑事诉讼法废止了收容审查等不利于人权保障的措施,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它在我国刑事司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尽管我国尚未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但却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由其衍生的两大诉讼规则,体现了我国现代法治的进步。 一、概述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因此,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作为封建社会有罪推定和刑讯逼供的对立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否定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刑法和刑事诉讼原则。
在大陆法系,无罪推定原则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并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首次成为法律原则被载入《人权宣言》。在英美法系,英国普通法的诉讼理论中该原则也有较早的体现,后来为美国宪法及其诉讼实务所采用,英美法系刑事程序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世界人权公约》和《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采用了该原则,因此,无罪推定可以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司法准则。 我国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由此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但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尚未确立完全的无罪推定原则。因为无罪推定原则还包括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具体制度,如沉默权等制度,而这些制度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同时,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现代法制建立的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和司法人员的现代法治观念还很不成熟,对无罪推定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还不能说我国已经全面地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但目前,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和司法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用中的体现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精神是:任何人未被法庭最终确定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
无罪推定的价值选择不是为了发现犯罪事实,而是为了保护被告人免受无端的刑事追究。它要求在刑事诉讼中把被告人视为诉讼主体,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
它在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适用体现在刑事证据制度中。目前,由该原则衍生出与刑事证据有关的两大规则,对于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和观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疑罪从无”规则的确立。
所谓“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我国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疑罪从挂”的现象,即对于事出有因,又查无实据的疑难案件,先挂起来拖着,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则实行长期关押不予释放,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这些规定,是我国确立疑罪从无规则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派生规则,而且也是证据采信规则的重要法则,该规则强调证明有罪的责任应由控诉机关来承担,控诉机关必须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犯罪,如果不能证实犯罪或者依据收集到的证据定罪存在异议,则应作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解释和处理,罪轻罪重不能确定时,应定轻罪,有罪无罪不能确定时,应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 (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该原则是刑事诉讼中对举证责任分配的通俗说法。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只能是控诉机关,控诉机关必须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对被告人的指控,而被告人不负有举证证明。
5.关于“无罪推定”的论文
我给你个话题,可以开始下手写作:(写好了给我加分啊)/a/20090427/000597.htm这个话题是:《温州将65名犯罪嫌疑人广场示众惹争议(图)》这个里面就有涉及无罪推定的话题,说犯罪嫌疑人在还为定罪的情况下,在广场示众是否存在和无罪推定原则有冲突的地方。
可供你参考,如有什么问题,带薪帮你写论文。一下是关于《屋顶推论原则的相关法律法规》论无罪推定原则对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影响及其原因 “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其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和运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经历不同于别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对待西方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收,而是批判地吸收了它的一些基本精神。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
新的刑事诉讼法废止了收容审查等不利于人权保障的措施,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它在我国刑事司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尽管我国尚未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但却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由其衍生的两大诉讼规则,体现了我国现代法治的进步。 一、概述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因此,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作为封建社会有罪推定和刑讯逼供的对立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否定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刑法和刑事诉讼原则。
在大陆法系,无罪推定原则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并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首次成为法律原则被载入《人权宣言》。在英美法系,英国普通法的诉讼理论中该原则也有较早的体现,后来为美国宪法及其诉讼实务所采用,英美法系刑事程序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世界人权公约》和《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采用了该原则,因此,无罪推定可以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司法准则。 我国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由此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但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尚未确立完全的无罪推定原则。因为无罪推定原则还包括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具体制度,如沉默权等制度,而这些制度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同时,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现代法制建立的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和司法人员的现代法治观念还很不成熟,对无罪推定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还不能说我国已经全面地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但目前,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和司法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用中的体现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精神是:任何人未被法庭最终确定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
无罪推定的价值选择不是为了发现犯罪事实,而是为了保护被告人免受无端的刑事追究。它要求在刑事诉讼中把被告人视为诉讼主体,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
它在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适用体现在刑事证据制度中。目前,由该原则衍生出与刑事证据有关的两大规则,对于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和观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疑罪从无”规则的确立。
所谓“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我国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疑罪从挂”的现象,即对于事出有因,又查无实据的疑难案件,先挂起来拖着,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则实行长期关押不予释放,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这些规定,是我国确立疑罪从无规则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派生规则,而且也是证据采信规则的重要法则,该规则强调证明有罪的责任应由控诉机关来承担,控诉机关必须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犯罪,如果不能证实犯罪或者依据收集到的证据定罪存在异议,则应作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解释和处理,罪轻罪重不能确定时,应定轻罪,有罪无罪不能确定时,应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 (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该原则是刑事诉讼中对举证责任分配的通俗说法。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只能是控诉机关,控诉机关必须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对被告人的指控,而被告人不负有举证证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论文大全网 » 关于刑讯逼供论文的书籍